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肉色视频在线免费-久久婷婷九九中文超碰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裸舞@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2018年度國際十大醫學科技新聞

更新時間:2019-01-22    編輯:管理員    瀏覽:1029

  

阿司匹林對健康老年人心血管益處有限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文章顯示,來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研究者在2010年到2014年間,招募了在澳大利亞和美國社區居住的老年人參與研究,年齡在70歲以上(或者在美國的黑人和西班牙裔人中年齡≥65歲),納入試驗的19114人中,服用阿司匹林組9525人(每日100毫克腸溶阿司匹林),服用安慰劑組9589人。研究結果顯示,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作為老年人心血管病一級預防策略導致大出血的風險顯著增加,并且與安慰劑相比,阿司匹林并未使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降低。同時,對健康老年人來說,服用阿司匹林并不影響無癡呆或無殘疾的生存期。在每日服用阿司匹林的健康老年人中,觀察到的全因死亡率高于服用安慰劑的老年人,主要歸因于與癌癥相關的死亡。

  延伸閱讀:這項研究為阿司匹林對沒有心血管疾病、癡呆或身體殘疾的健康老年人的影響提供了新的證據,揭示了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對健康老年人的益處和風險。但研究結果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調查,以確定經常使用阿司匹林進行疾病預防的健康老年人應該繼續使用還是停止使用阿司匹林。這項研究結果并不適用于有阿司匹林適應證的人群,如卒中、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此,老年人仍應遵循醫生關于每日服用阿司匹林的建議。

  FDA批準首個TRK抑制劑用于晚期實體瘤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首個口服TRK抑制劑Larotrectinib(商品名為Vitrakvi),用于治療無已知耐藥突變的、廣泛轉移或局部手術治療效果不好的、現有治療方案進展或無可替代治療方案的NTRK基因融合的成人和兒童實體瘤患者。FDA按照加速流程批準了此適應證。NTRK基因融合是一種罕見的癌癥驅動因子,Larotrectinib是專門為這種致癌驅動基因量身定制的,與患者的年齡和腫瘤類型無關。NTRK基因融合屬于染色體改變,其結果會產生構象激活的異常TRK融合蛋白,該蛋白為腫瘤驅動因子,在腫瘤細胞系中可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和存活。在支持此次獲批的臨床試驗中,Larotrectinib在多種獨特的腫瘤類型中顯示了臨床獲益,包括肺癌、甲狀腺癌、黑色素瘤、結腸癌、軟組織肉瘤、涎腺腫瘤和嬰兒纖維肉瘤。

  延伸閱讀:Larotrectinib是FDA批準的首個用于治療NTRK基因融合的晚期實體瘤患者的TRK抑制劑,TRK融合是罕見的,但卻存在于許多不同的腫瘤類型中。Larotrectinib的獲批為TRK融合癌癥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方案,但治療的前提是必須進行精準的基因檢測,不能盲目使用。TRK融合腫瘤的診斷可通過特定的檢測方法,包括使用新一代測序技術和熒光原位雜交對NTRK基因融合進行鑒定,腫瘤中存在NTRK基因融合的患者適合被選擇接受Larotrectinib治療。

  “腦腸通路”獲得證據

  《科學》雜志發表的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為“腦腸通路”提供了證據。第一項研究發現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可能存在著更加直接的連接——迷走神經。研究人員將一種表達綠色熒光蛋白的狂犬病病毒注射到小鼠的胃部后,觀察到它從腸道快速傳播到小鼠的腦干中。并且,將來自迷走神經的神經元與感覺腸道細胞一起培養時,它們能夠“親密互動”形成突觸最終電偶聯在一起。另一項研究分析了34個健康人和精神分裂癥患者死后的大腦樣本切片,發現均有細菌存在。這些細菌主要來自3個常見的腸道菌門,它們聚集在血腦屏障血管周圍的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元軸突處,但沒有引發大腦炎癥。

  延伸閱讀:研究發現迷走神經可能是腸道和大腦直接交流的信號通路,腸道發出的信息可以在不到100毫秒的時間迅速跨越神經突觸,直接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這種神經高速通道,傳輸速度遠超過去普遍認為的腸道通過激素分泌傳遞信號的作用機制。通過這樣的信號傳遞機制,腸道攝入的食物營養成分、熱量值等重要信息,能更快速、準確地傳遞給大腦。另一項研究則顯示腸道細菌明顯地穿入和棲息在人類大腦的細胞中。如果這些常見的腸道細菌經常性和良性地存在于腦細胞內部和周圍,那么他們可能在調節大腦的免疫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但也不排除從尸體上采集的組織樣本受到污染的可能性。

  咖啡的健康益處獲大數據支持

  《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的文章表明,來自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研究者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追蹤2006年~2016年間近50萬英國人的數據,以評估咖啡攝入量與死亡率的關聯。結果顯示,咖啡攝入與全因死亡率負相關,類似關聯存在于不同咖啡種類(速溶、研磨和無咖啡因咖啡)與多種常見死亡原因間,且與影響咖啡因代謝的遺傳因素無關。研究者認為,咖啡攝入與死亡率的負相關性中,非咖啡因成分也許有重要作用。

  延伸閱讀:這項覆蓋近50萬英國成年人、隨訪超過10年的研究不僅發現喝咖啡與降低死亡率有關,更重要的是,即使每天攝入量≥8杯咖啡的人群也有明確獲益,且不論身體對咖啡因代謝較快還是較慢,都能從中獲益。咖啡中有很多抗氧化物質,這也是適量飲用咖啡對健康利大于弊的原因。

  歐洲麻疹病例數“爆表”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在2018年前6個月,歐洲有41000多名兒童和成年人感染麻疹,至少37人死亡。2018年的麻疹病例數遠遠超過近10年每年的總數。歐洲地區麻疹的病例從2016年的5273例猛增4倍,達到2017年23927例,其中排前3的國家分別是羅馬尼亞(5562例)、意大利(5006例)、烏克蘭(4767例)。

  延伸閱讀:近年來,歐洲地區麻疹病例數量迅速增長,不少過去多年沒有暴發麻疹疫情的國家,如今都出現了持續的傳染情況。對于歐洲地區麻疹病例增長的原因,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主要由于各國在疫苗項目上總的投入減少、部分邊緣化人群未能得到充分照顧、疫苗供應中斷和低效的疫情監控系統。提前接種麻腮風三聯疫苗則能有效防止麻疹感染及傳播。

  “迷你大腦”首創成功

  據《自然》雜志報道,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神經科學家艾莉森·穆烏特里領導的研究小組,誘導人類干細胞從皮質(控制認知和解釋感官信息的大腦區域)中形成組織。他們在10個月的時間里培育了數百個腦器官,并對每個腦器官的細胞進行了測試,以確認其表達的基因集合與正常發育人腦中的相同。研究小組持續記錄這些“迷你大腦”表面活動的腦電圖。6個月后,他們發現“迷你大腦”的放電率高于之前創造的其他類腦器官,而且腦電圖模式也出人意料,第一次自發地產生了類似人類的腦電波,其模式看起來與早產兒的類似。

  延伸閱讀:實驗室培養皿中培育的“迷你大腦”,并不是真正的人類大腦,其并不包含在皮質中發現的所有細胞類型,并且不與其他大腦區域連接。但“迷你大腦”與早產兒腦電圖模式的相似性表明,“迷你大腦”這樣的類腦器官將可能用于研究大腦發育障礙,如癲癇或自閉癥。利用類腦器官研究腦電圖模式如何起源,也可能有助于了解腦電圖節律在發育中的人類大腦中是如何出現的。

  人工智能用于醫學診斷令人矚目

  德國、美國和法國的研究人員通過向卷積神經網絡(CNN)展示10萬多張惡性黑色素瘤以及良性痣圖像,讓人工智能(AI)系統完成學習過程。隨后他們將其表現與58位國際皮膚科醫師的表現進行了比較,發現CNN與皮膚科專家相比,漏掉了更少的黑色素瘤,誤診了少量良性痣。同樣是2018年,谷歌公司利用284335名病人的數據,對AI進行訓練后證實,AI能夠預測人們的年齡、性別、抽煙狀態、收縮壓、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且誤差在可接受范圍內。此外,人工智能企業DeepMind和倫敦摩爾菲爾茲眼科醫院合作研究顯示,AI系統能診斷包括糖尿病眼病、黃斑病變等50多種眼科疾病,準確度超過專家,并且可推薦相應的診療措施。

  延伸閱讀: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成熟,人工智能應用于醫療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人工智能技術在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方面,有廣泛前景。但人工智能在應用于臨床前仍需要解決相關問題,如人工智能系統是基于一個典型數據集中大量數據訓練出來的,但必須能應用到真實場景,且不損失準確性,同時,對于訓練數據沒有禁止性要求;人工智能必須能夠應用于實際的臨床問題,能夠方便地進行臨床部署和效果評估;人工智能的性能必須在實際場景中媲美甚至超過人類專家的水平。

  FDA解除對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禁令

  2018年12月1日,FDA解除對兩家公司合作研發的應用CRISPR/Cas9技術的基因療法CTX001的臨床試驗禁令,并接受了為該療法遞交的研究性新藥申請。CTX001是一項針對鐮刀型細胞貧血癥(SCD)的創新基因編輯療法。這將是在美國進行的第一項檢驗CRISPR基因編輯療法的人體臨床試驗。EDIT-101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款在人體內使用的CRISPR基因編輯療法。除SCD外,該方法還將用于對Leber先天性黑朦10型(LCA10)治療的研究中。

  延伸閱讀:這兩家公司最初在2018年4月提交了申請,但在5月時,FDA擱置了CTX001的申請,理由是需要解決申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此次FDA解除了此前的臨床擱置,但在宣布解除臨床擱置的簡短聲明中,兩家公司并沒有具體說明FDA之前究竟存在哪些顧慮,也沒有說明雙方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而此次的FDA解禁可能有助于緩解圍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一些困擾,尤其是對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引起一些危險副作用的普遍擔憂。

  首個RNAi基因沉默藥物問世

  2018年8月,世界上首個RNAi基因沉默藥物——Onpattro獲得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轉甲狀腺素蛋白淀粉樣變性引起的神經損傷。很多傳統藥物是通過影響蛋白的功能發揮藥效,而RNAi(RNA干擾)藥物則有可能通過令相關基因沉默,直接抑制功能異常蛋白的生成。對RNA干擾的研究在2006年曾獲得諾貝爾獎的認可。

  延伸閱讀:RNAi是生物體對抗病毒以及外來基因的一種重要防御手段,同時也能夠參與調控生物體自身基因的表達。自誕生之后不久,RNAi就被開發成了一種能夠控制基因表達的強大的分子工具。然而,RNAi的威力遠不止于此,人們始終相信它在醫藥領域同樣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自2002年完成RNAi基礎機制解析之后,國際上眾多醫藥企業斥巨資參與到相關藥品研發中,但之后的臨床研究結果給該領域帶來了沉重打擊,讓RNAi藥物研發遇冷。此次Onpattro獲批對于RNAi藥物研發以及整個新藥研發領域而言,都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數字媒體使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增加

  《美國醫學會》雜志刊登的文章說,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在10所公立高中挑選了4100名符合條件的15歲~16歲學生,通過剔除已經存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癥狀的參與者,將觀察人數減至2587名,然后重點關注兩年跟蹤研究中出現的新癥狀。研究發現,114名頻繁使用7家以上、51名頻繁使用14家流行數字媒體平臺的青少年中,分別有9.5%和10.5%出現了新的ADHD癥狀。相比之下,在495名不常使用任何數字媒體的學生中,僅4.6%的人表現出ADHD癥狀,接近一般人群中該疾病的發生率。

  延伸閱讀:這項研究分析了新一代的移動數字媒體對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健康后果,顯示更頻繁接觸數字媒體的青少年更有可能表現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癥狀。該研究專注于青少年,因為青春期正處于ADHD發病和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數字媒體的時期。隨著數字媒體變得更加普遍、更快速和更具刺激性,這項研究發現將成為一種警示。

  評選過程介紹

  本次評選采用數據檢索和專家學者討論評議相結合的方式,特別邀請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作為技術支持單位。

  國內部分,對《科學》《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等權威期刊和各專科排名靠前期刊進行檢索,選取《健康報》《人民日報》《科技日報》等20多家國內主流媒體和門戶網站報道過、以中國學者為主要完成人的醫學科技新聞報道,最后229篇新聞列入備選條目。國際部分,針對2018年重大醫學科技進展和研究成果進行遴選,從眾多權威期刊上選出數千篇基礎、臨床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文章,從中選擇了102項原始研究成果列入備選條目。

  初評環節邀請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所、中華醫學會、愛思唯爾醫學事務部等機構專業人員參與。終評環節特別邀請到多位涵蓋國內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中醫藥、藥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擔任評選顧問。評選結果于1月19日在2019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發布。

  對本次活動給予大力支持的知名專家有: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中國科學院院士顧東風、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家鴻、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中國工程院院士韓雅玲、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賈曉峰、北京大學醫學部韓鴻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何廣學、中華醫學會雜志社游蘇寧、愛思唯爾馬云鵬。




  文章來源:中國醫療器械信息網